農夫山泉董事長鐘睒睒的一番話再次引發輿論關注。
11月19日至20日,鐘睒睒在江西贛州參觀考察當地臍橙產業園,與部分媒體對談。一向低調的他突然“高調”起來,先后就網暴、綠瓶水、網絡直播等問題進行回應。
在談及電商平臺價格戰時,鐘睒睒認為,拼多多等互聯網平臺讓價格體系不斷下降,這不僅僅是劣幣驅逐良幣,更是一種產業導向,對中國品牌和產業是一種巨大傷害。
話語間充滿濃烈火藥味。拋開兩者之間的商業利益糾葛,一個問題值得深思:以拼多多為代表的互聯網電商平臺,其尋求的低價策略,究竟給中國產業發展帶來了什么影響?
從商業角度來看,拼多多無疑是成功的。它在幾近飽和的電商領域,推出“百億補貼”,以低價策略擠出生存空間。當下,不僅拼多多在卷價格,多個電商平臺也已將低價作為利器在激烈的市場爭奪戰中使用。“百億補貼”已成電商平臺標配。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總有人要為低價埋單。掌握流量和渠道的電商平臺是強勢的,在產品定價上更具話語權。低價的后果似乎更多由產業側承擔了。
對于負責生產的工廠而言,越來越多的銷售渠道轉到線上且被電商平臺壟斷后,產品的定價權越來越弱,價格越壓越低。激烈的價格競爭讓行業越來越卷——自己不做,總有人能以更低的價格做。一些工廠為了避免無單可做,只能選擇不斷壓縮利潤甚至賠本供貨以搶占市場,但這種賠錢買賣,最終可能導致工廠現金流出問題,使生產難以為繼。勉強生存下來的工廠,只能降低產品質量,以保證薄利。
近些年,平臺經濟在中國迅速崛起,依托數據驅動和數字技術,平臺能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高效連接供需雙方,實現了資源的高效配置,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點,這是平臺經濟發展的積極一面;但另一面,平臺經濟一度出現“二選一”、自我優待、大數據殺熟等亂象,包括各電商平臺的低價競爭導致制造業、餐飲業等利潤越來越薄等問題,都讓人詬病。雖然號稱“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但一些平臺企業儼然成了供需環節中最大的“中間商”。
當然,近些年造成一些中小生產企業經營困境的原因很多,包括產品附加值低、可替代性強等等,但行業內卷、惡性競爭阻礙了生產企業的轉型升級,這其中,平臺企業無底線的低價策略,無疑是成因之一。
對于平臺經濟發展,中國經歷了從強監管到常態化監管的過程,此前,多家互聯網巨頭因壟斷行為被相關部門處罰,平臺經濟野蠻無序擴張被踩了剎車。
2022年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首度提及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總結起來,就是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如今,平臺經濟早已深度嵌入我們的工作生活,社會也期待平臺經濟積極賦能實體經濟,助力營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行業競爭環境,實現健康持續發展。
這次鐘睒睒炮轟拼多多,讓我們再次關注行業無序競爭問題。我們希望各大電商平臺的低價策略,只是一種商業上的正常競爭,而不是“內卷式”惡性競爭。生產企業無利可賺甚至搞賠本買賣,就會影響再生產和工人收入,使生產消費無法正常循環。這種價格戰一時熱鬧,但無疑會傷害實體經濟,是飲鴆止渴、自絕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