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在首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之江數字貿易論壇上,杭州國際數字交易中心正式揭牌。事實上,各地近年在加速布局數據化平臺建設,北上廣深等地均已成立數據交易所。
“數據交易所旨在通過數據的交易流通,實現數據的資產化和資本化,在促進數據產業發展、挖掘數據價值的同時,帶動城市和城市群的數字化轉型。”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數據交易所成立,數據要素市場頂層設計和市場體系逐步完善,數據確權、定價、交易等基礎制度將逐步健全。
數據交易所
是實現數據資產化的最優解
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已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全面數字化的關鍵要素。根據數據交易網今年10月份公布的統計清單,2014年至今累計成立數據交易中心(所)已有50余家,其中2021年和2022年成立的數量占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華鑫證券研報分析認為,從目前來看,數據交易所是實現數據資產化的最優解。根據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的測算,2022年數據要素市場規模已突破900億元,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近1750億元,當前規范的場內交易占比僅為2%-3%,替代空間廣闊。
數據交易所近兩年的規模增長離開不相關政策的引導和扶持。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布,提出數據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并列成為第五大關鍵生產要素,并強調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2022年,國務院發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進一步對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價值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到2025年將初步建立數據要素市場體系。
深圳數據交易所董事長李紅光對此表示,發展數據要素市場除了是國家的重要方針外,企業也意識到數據是重要的資產之一,將帶動企業逐步提升自身數字化能力,構建數據治理體系,進一步提升企業經營與決策的效率。
圍繞數據開放、共享、交易、應用、安全、監管等數據要素全周期,數據交易所正在進一步加快數據流通和交易。北京社科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鵬告訴記者,數據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和可變性,并且具有本地屬性,因此眾多一線城市紛紛成立數據交易所,就是為了盤活本地數據資產,激活數據價值。
王鵬認為:“數據交易所已經從最初撮合交易、參與數據交易,變為近兩年的平臺化建設,培養生態體系,通過引入數據經紀人活躍市場,上海和深圳的數據交易所就是這樣的典型代表,使參與數據交易的人員規模不斷增加,數據交易更加透明公平。”
數據確權
是交易所發展要解決的難點
數據可以通過共享、開放、數據服務等方式實現流通,為了保障數據交易,相關政策不斷強化制度建設。6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對數據確權、流通、交易、安全等方面做出部署。
中泰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冬偉對記者表示,數據只有流動起來才有價值,數據流通交易制度能夠讓數據流動起來,在分享中實現價值。目前數據流通交易的場所越來越多,相關規范也越發清晰,但數據交易依然有多種約束,比如缺乏中介服務機構的交易撮合、產權界定、價格評估等服務。
吳琦對記者表示,目前數據產權制度方面的爭議主要體現在數據權利主體以及分配的界定上。數據可以由數據所有者提供,或者可以由數據收集者支配,又在數據管理階段被各類新增主體支配,因此數據從出現到產生經濟價值的全生命周期中有多個不同支配主體,直接造成了數據權屬確定的困難性。數據權屬不單是歸屬問題,還是數字時代諸多問題的起點,關系到個人隱私保護、數字經濟發展。
近年來,數據隱私泄露等公共安全事件頻發,折射出數據要素市場存在的技術安全風險問題。當前,我國已出臺數據安全法、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目的就是守住安全底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充分釋放數據潛能。
“在進行市場化運作時,數據要素流通的環節復雜,與傳統要素相比更加容易發生泄露的問題,需要鼓勵探索更多樣有效的綜合性技術方案,從場景出發解決數據交易流通中的可信存證問題。”吳琦表示,建議推廣“數據可算不可識”模式,在大規模或實時性要求較強的數據分析場景下為數據去除標識,構建集中式可信計算環境,為數據交易流通中的個人隱私權提供安全保障。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勇補充道,數據確權也是交易所發展要解決的難點,未來隨著相關政策逐步落實,有望建設全國統一的數據確權標準,減少確權差異,統一確權管理尺度,探索統一確權操作規范,推動全國數據統一大市場的實現。
(責編:李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