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今起推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欄,多角度觀察中國經濟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新成果、新趨勢。
干凈的車間里,機器人“寶羅”正在敬業地忙碌著,無人駕駛汽車自動完成倒料、卸車等吊運任務……近期,中國寶武太鋼集團的生產車間里陸續上崗了16位“新員工”——“寶羅”機器人。
當前,我國已建成700多個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逾36萬臺,5萬多家“專精特新”企業加快成長……傳統產業奮楫謀變、新興產業蓬勃起勢,這是我國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的生動寫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實體興,經濟興。專家表示,新發展階段,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需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新興產業積厚成勢,厚植發展沃土、強化政策支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鍛造新引擎。
轉型升級傳統產業奮楫謀變
在中國一汽紅旗繁榮工廠,新時代汽車智能制造的科技感、未來感撲面而來。
這里,大量智能機器人應用了最新的自動裝配技術;全自動高速連續鋼鋁混合機械沖壓線能實現復雜造型零件的生產,公差小于0.2毫米;焊裝廣泛采用自動化焊接及傳輸設備,焊接自動化率達100%,線內輸送自動化率達100%……
機器換“人”、工藝換“智”、管理換“腦”,大型企業生產車間里的這些變化,正是我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產業的崛起見證了大國制造業的變遷。
2021年,我國汽車整車出口量首次突破200萬輛;今年8月,超越德國,躍居全球第二。2021年,中國一汽營業總收入達7057億元,整車銷量達350.1萬輛。過去4年,紅旗品牌從年銷4700多輛上漲到年銷30萬輛,實現了63倍的增長。
“近幾年來,緊緊圍繞樹立民族汽車品牌、掌控關鍵核心技術,圍繞新能源智能汽車的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中國一汽進行全球布局、創新工作,堅定向著世界一流汽車企業奮斗奮進。”中國一汽董事長徐留平表示。
行至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當奮楫。“應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持續推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重慶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吳安等專家表示,唯有加快轉型升級,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在產業鏈上不斷向中高端邁進,才能把我國制造業搞上去,推動建設制造強國。
創新驅動 新興產業蓬勃起勢
老樹發新枝,新樹長成林。作為后起之秀,新興產業正蓬勃起勢,為實體經濟蓄能添力。位于廣東深圳坪山的榮耀智能制造產業園,榮耀Magic4Pro超曲面屏自動精密組裝生產線上,精度高達一根頭發直徑七分之一的骨傳導材料,在高精度多元攝像機的“注視”下,被自動貼裝到超曲面柔性屏上。
“通過機器視覺識別和算法邏輯優化,不僅實現了0.01毫米精度、99.99%良率的精密貼裝,還可實現大數據智能預警,確保了產品質量一致性。”榮耀終端有限公司供應鏈管理部部長宋亦文說。
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45萬億元,占GDP比重提升至39.8%;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3.4%,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比2014年累計提高5.8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太陽能電池、集成電路產量分別比2014年增長28.2倍、12.5倍、4.4倍、2.5倍……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應運而生。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我國已培育899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48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5萬多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光伏上市公司普遍維持高景氣,通威股份、晶科能源等多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翻倍;新能源汽車內外銷兩旺,比亞迪、金力永磁、恩捷股份凈利潤同比增長203%、95%、84%;動力電池產業鏈公司繁榮依舊,天齊鋰業、寧德時代凈利潤同比增2705%、115%……2022年前三季度,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再度交出亮眼成績單,展活力、見新機。
“企業作為國家創新的關鍵主體,應持續堅定對高科技制造業進行投入,并勇于向產業鏈上游攀升。”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說。
政策護航 厚植發展壯大沃土
實體強則經濟強。近年來,財政、金融、產業等多領域政策聯動,出臺一系列有力有效舉措,護航實體經濟發展。
大力改進增值稅留抵退稅制度,對留抵稅額實行大規模退稅;延續實施扶持制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政策,并提高減免幅度、擴大適用范圍;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對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征增值稅……一系列稅費政策,通過真金白銀,為企業紓困解難。
“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關鍵在于落實稅費優惠政策,降低企業成本,減輕企業負擔。”國家稅務總局河南省稅務局局長孟軍說,稅務部門要躬身入局、擔當作為,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為實體經濟發展壯大添薪加力。
設立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支持制造業等領域設備更新改造;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合理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有效發揮保險資金優勢;引導更多資金投向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好服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一系列金融舉措,導流滴灌,潤澤實體企業。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六大國有銀行發放貸款及墊款余額逾92.05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9.34萬億元,戰略新興產業貸款、綠色貸款、制造業貸款余額大幅增長。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谷澍表示,農行把金融服務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統籌信貸總量、結構和節奏,將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實體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注冊制改革成效顯著,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功能得到強化。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場新增上市公司300家,首發募集資金逾4800億元,同比增29%。注冊制下,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246家,募資合計3600余億元。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征穩馭舟。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惟有腳踏實地、踔厲奮發,牢牢把握實體經濟這一根基、命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才能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創造更加輝煌的歷史偉業。
(責編:李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