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北京)等機構在北京共同發起“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人工智能原則”倡議,并就此舉行了發布會和研討會。
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中心主任曾毅和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趙中華共同宣布了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人工智能的九項原則,包括促進生態繁榮、人道可持續開發、避免傷害、監管與保護、安全與可控、負責任、遵守法律、教育與培訓、合作。
依據“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人工智能原則”倡議,人工智能應當用于探索生命、理解生命和保護生命,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監管,包括生物監測、狀況評估、科學干預、教育普及,促進動物保護;在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中,應遵守倫理、道德和公序良俗,避免對生物帶來不必要的傷害;相關的人工智能應用與服務需遵循國際法、國家和地區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國際共識,并確保足夠的安全性;人工智能應促進全球共享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價值。
曾毅說:“未來科技賦能的社會要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從人類中心論走向生態中心論,人類和其他生物都是這個星球上的普通居民,更是緊密關聯的生命共同體。這是我們倡導人工智能賦能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初衷和目的?!?/span>
趙中華表示:“生物多樣性事關人類的生存和文明的延續,讓人工智能服務于生物多樣性保護而不是造成新的風險是一個舉世矚目的話題。我非常高興看到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在這個領域發揮引領性的作用?!?/span>
發布會后,與會專家圍繞人工智能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了專題研討會,該研討會是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清華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非洲人工智能中心等機構共同發起的“人工智能倫理與可持續發展系列會議”的一部分。中外專家分享了人工智能應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精彩案例。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發布了“共生圖”,這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自動化描述人與各種動物、植物之間的關系網絡應用,以此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責編:李瑩瑩)